“馬來西亞新加坡漢詩資料整理與研究”學術計劃
馬新漢詩團隊論文摘要(2016-2019)
漢學研究會於2016年3月29日正式推介“馬來西亞新加坡漢詩資料整理與研究”學術計劃(簡稱“馬新漢詩計劃”),余曆雄老師為項目統籌人,並籌組“馬新漢詩團隊”,執行項目事宜。經余曆雄老師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所長江寶釵教授多次商討,終於促成雙方合作籌辦一年一屆的“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屆會議的名稱為“東亞漢詩工作坊”(嘉義,2016.01.07),時值漢學研究會創立之際,未及參與其盛;自第二屆始,會議名稱易為“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漢學研究會為合辦單位之一。漢學研究會接辦2017年的第三屆會議,第四、第五屆會議仍由中正臺文創應所主辦。
自漢學研究會“馬新漢詩團隊”於2016年成立以來,皆受邀參加歷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進行研討交流,至今已歷四屆。會議依照國際學術慣例,匿名審查論文摘要與論文全文。茲將“馬新漢詩團隊”提交大會的二十餘篇論文摘要匯錄於下,以備閱覽。
隊員姓名: |
余曆雄(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馬來西亞漢詩發展與文獻蒐集 |
論文摘要: |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文學中的“古典體詩歌”,一如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台灣、香港、澳門、越南等地所稱之“漢詩”或“舊體詩”,今統稱為“漢詩”。馬新“漢詩”與古代文學中的詩歌具有密切的文體淵源,亦與現代文學中的作家同處共時的社會脈搏,同源而異流,自我形成亦古亦今的文學樣式,成為馬新文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據非正式統計,今有馬華漢詩兩萬餘首,有馬來西亞詩詞研究總會與詩社十餘家,詩刊約九種、出版逾三百期。此為一項豐富的文化資產,倘若能夠予以系統的整理與出版,結合資訊科技發展為網絡數據庫,國際學界當可據之進行諸項專題研究,繼而撰為一部翔實可信的馬來西亞漢詩史。 |
隊員姓名: |
林 立(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以詩弘法:大乘佛教與早期新加坡華文舊體詩(論文英文版) |
論文摘要: |
大乘佛教在新加坡廣為華人信奉,早期不少舊體詩人亦是虔誠的佛教徒,最著者為邱菽園、李俊承,而詩僧瑞于,則與二人鼎足而三。追源溯始,佛教在新加坡之興盛,以及詩人信佛之現象,皆與中國本土佛教的發展有密切關聯。自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始,中國的知識份子以及僧人如太虛大師等,即透過成立佛教組識的成立、佛學院的設置、佛經研究積極推動佛教在海內外的傳播,而居士佛學更成為主流。本文首先回顧晚清民初的佛學主張與發展情勢,探研新加坡華社如何受到此一宗教思潮的影響,而“詩界革命”之流及舊體詩壇的崇佛風氣,又對新加坡詩人的創作有何啟示。其後綜述邱菽園、李俊承、瑞于三人在新加坡佛教界及詩壇所扮演的角色,分析他們的宗教作品,在談禪說理、表現自度度人的思想以外,如何反映新加坡和中國的社會情狀。 |
隊員姓名: |
譚勇輝(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星洲麗澤社與南洋詩壇盛況 |
論文摘要: |
星洲大詩人邱菽園於1896年創辦麗澤社,在會賢社、圖南社、會吟諸社的基礎上力求完善,精益求精,其開化蠻荒的宗旨奠定了邱菽園詩壇祭酒的地位。麗澤社靈活的學規及豐厚的獎金,彰顯出凝聚流寓文人的積極態度。從麗澤社社課題目中,可看出南洋文人與閩、粵詩壇、科舉之間的關係。從課榜名錄的分析中,可確定當時已產生一個長駐南洋的文人群體。 |
隊員姓名: |
辛金順(自由學人) |
論文題目: |
鏡像的誤認——論獨立後馬華舊體詩(1957-2007)的創作現象 |
論文摘要: |
馬華舊體詩自南來的創作和傳播後,影響所及,詩學傳統在一些地方的詩社雅集和個人的創作中,依舊賡續著一份古典精神與文化的命脈,並在此縷縷不絕,傳揚下去。然而,從本人的論文《南洋做為一種想像的方式——論馬華古典詩(1884-1941)的在地意識》中,就曾論證了“馬華場景”在南來文人的詩筆之下,純只是做為中國內在經驗的表述和情感的置換,並無法反映出詩人對斯土斯情的真實觀感,以致於“馬華”的想像,被裝飾在“古典”的套句之中,而陷入了意義空無的指向。在馬來亞獨立(1957)後迄今,除了一些南來文人仍然持續創作外,一些本土出生與成長的舊體詩愛好者,也陸續參與了詩社的雅集之中,然而在完全不具有中國經驗的這些(有國籍馬華)創作者身上,是否能秉持自我的空間存在體驗和自我生命的情感認知,充滿(基本)自覺的,以舊體詩創作去回應所處的時代之變化,以及展現詩性空間的現代精神?或仍然因襲格套,在亞熱帶的空間裏,進行春花秋月,寒梅冬雪,或陳其詩詞老調的語言,以假聲的腔音,吟咏一個喪失了自我主體意識的作品?易言之,舊體詩中是否具有“馬華意識”,或存有空間的“地方感性”?不然,在因襲的修辭中,進行平仄的創作,意義何在?故本文旨在展示、論證和揭顯自獨立以來“馬華”舊體詩的種種創作(因襲)現象,並期待由此一討論,能為“馬華”舊體詩找出一條自我的創作位置、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
隊員姓名: |
徐持慶(馬來西亞詩詞研究總會/怡保山城詩社) |
論文題目: |
溟社史料及其定位考辨 |
論文摘要: |
在目前,大馬學術界鮮少對古典詩壇的沿革與歷史作出研究,更甚者是漠視及將大馬古典詩歌創作排擠出文學主流之外。更可悲的是,大馬的各詩社本身,一直以來完全不懂珍惜與保存自身詩社的歷史沿革資料,也不理會詩社史料發生佚失危機的可悲事實。本文所述的詩社——溟社,甚至可能不為本地詩壇知道它確曾在大馬存在過。因此對於這個在八十年前即已成立的溟社史料,倘不急謀搜集及梳理,進而解讀與剖析它的史料,溟社必將失傳矣。茲以檢視溟社當年僅存的一些出版物為據,縷述其創社與發展沿革,條陳其創辦人、詩社社員、出版刊物、詩社社員作品的作者及數量、社員之間的函牘等,冀能以此補綴大馬詩壇對此塊史料之空白,以供日后研究大馬古典詩壇者或可稍作參考,則為此論文之最大用意也。 |
隊員姓名: |
莫順生(全球漢詩總會) |
論文題目: |
詩的創作元素與鑑賞藝術 |
論文摘要: |
創作和鑒賞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本論文目的是確定詩的創作元素,探討這些創作元素如何影響詩的鑒賞價值,從而引發讀者去涵詠吟賞。一首詩,必須先有詩的形式結構。有節奏,同時是採用詩的語言創作以及包含富有詩意的基本元素。詩人依據立意,捕捉詩的意象,營造深遠的意境,通過煉字煉意,創造言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讓讀者去吟賞,體會詩人創作的涵意主旨。因此,本論文主要是探討詩的意象概念,以及詩人如何利用捕捉的意象來營造深遠的意境,而作出一首含蓄婉轉,言簡而意無窮,富有感染力,耐人尋味而值得吟賞的詩作。 |
隊員姓名: |
余曆雄(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徐持慶《翦茗墨痕》旅遊詩用典論析 |
論文摘要: |
徐持慶,霹靂州怡保人,幼承庭訓,熟讀中華典籍,尤善舊體詩詞。及長筆耕尤勤,揮灑兩千餘首,先後精選編為《敲夢軒詩稿》三輯,士林喻作馬華漢詩奇葩。近又出版新著《翦茗墨痕》,選詩五百餘首,分作十五類,興觀群怨,借古諷今,梨棗自玩,不拘一格,稱譽東亞詩壇學界。《翦茗墨痕》收錄旅遊詩一百零九首,自云“偶題鴻爪愧言詩,急就蕪章乏巧思”,因乘遊興而作,即景入詩,遊罷而成,歸來不復補筆。是此尤見作者詩情雅意與才學工夫,即景用典,無心而真心。本文著意於《翦茗墨痕》旅遊詩的中夏故實、南國風情、古典今用、今典新造諸項,擬以條陳歸類,考辨用典所出,論析情志所寄,以見作者才學淵源,並見渡人金針淵藪。聊備一說。 |
隊員姓名: |
譚勇輝(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蔴坡南洲詩社的傳承底蘊 |
論文摘要: |
南洲詩社是南馬重要的漢詩詩社,其經歷了天南吟苑和丹戎吟社這兩個的醞釀時期,最終紮根於素有“文化城”美譽的麻坡。南洲詩社秉持著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宗旨,自1973 年成立以來,活躍於麻坡的文化舞台,曾編印詩詞彙刊《天南吟草》近兩百期,除小型的例常雅集外,也先後舉辦過多次大型的全國性詩人雅集勝會,奠定了其在南馬詩社史中的地位。此外,南洲詩社延續傳統漢詩詩社的文化理念,強調詩、書、畫並重,曾設書畫研習班及舉行書畫展覽,藉此為華文學校籌募基金,體現出一定的社會關懷精神。縱觀南洲詩社數十年積累的豐厚底蘊與寶貴經驗,其足以為本國漢詩詩社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與參考。 |
隊員姓名: |
何保豫(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李庭輝學詩歷程及其早期詩風嬗變考辨 |
論文摘要: |
於1940年代末成立的溟社,乃馬來亞早期重要的詩社之一,李廷輝作為溟社重要代表詩人,研究其早期古典詩歌創作歷程,對於了解馬華漢詩的發展情況及早期文人結社活動皆有助益。李雖已於1960年代赴新加坡執教,並定居於彼,幸賴其著述頗豐,加之溟社叢刊尚存,來者方得一窺珍史。李於1952年為溟社詩刊《溟嚶甲稿》所作序言中,自述學詩經過為“盛唐”、“清季革命詩”、“魏晉體”、“中、晚唐”四階段。1966年,鄭子瑜為李首部詩集——《雞肋集》作序,認為其早期詩風的定型乃“中、晚唐”及“魏晉體”二階段相互融合激蕩之成果,二說孰是,亦需采探。因此,本文將以李廷輝赴新前(1947-1960)所創作之古典詩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學詩歷程與創作分期,探討其早期詩風嬗變。 |
隊員姓名: |
蕭婷憶(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朱昌雲及其《新潮》的文學史料價值 |
論文摘要: |
馬華舊體詩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涉及範圍從早期來亞到新加坡乃至爾今馬來西亞,所擁有的資料相當豐富且持久。自1887年始,馬華舊體詩已活躍於文壇年始,結集成社,在報章佔有一片園地。然而與文學互動的不僅只副刊,還有雜誌刊物。雜誌刊物內蘊的史料價值與報章相比,甚少為學者所重視,遑論其本身詩社成員看重出版的文藝刊物。本嘗以由怡保新潮社,朱昌雲主編《新潮》作為切入點,探討此刊物所載的舊體詩詞及其史料價值。《新潮》作為怡保扶風社員極為看重的一份刊物,不僅大量保存當時許多舊體詩人作品,亦同再現創作風貌,更能通過其所刊載的舊體詩以輯補現時史料記。不僅如此,《新潮》是扶風詩社與其他員的主要發表園地,成為人之間一個互相唱和平台。本文冀望能藉由《新潮》這一文藝刊物為馬來西亞舊體學的研究者們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作拋磚之遐想。 |
隊員姓名: |
楊婉璇(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詩潮吟社與南遷福州人之社會關係 |
論文摘要: |
1902年黃乃裳成立福州墾場,攜領大批福州人南遷砂拉越詩巫,其中包括教師、醫師、牧師以及詩詞愛好者。詩鐘本是中國閩地的文化產物,隨著福州人的遷徙而傳入詩巫,繼而萌芽發展。因此,福州人多次大規模南遷詩巫,這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族群人口流動,更是地域文化的遷移。二戰時期日軍侵佔詩巫,當地詩壇陷入沉寂,而在戰後的詩鐘創作熱潮仍然持續不滅,詩巫諸君更於1959年正式註冊創立詩潮吟社。就社會團體而言,詩潮吟社是兼具地緣性與業緣性的文化組織,社員的籍貫比例構成其與詩巫華人社會的密切關係。隨著社會變遷的歷史進程,詩潮吟社從最初立志於“發揚國粹、復興詩教”之重任,直到現今憂心“詩社前景”的興衰,亦可見其最初的“中原情節”有了較明顯的情感轉移。這種潛在的情緒嬗變與身份認同,正是本文論題的重心所在。 |
隊員姓名: |
丘仕銘(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從詩鐘創作看詩潮吟社的文学發展 |
論文摘要: |
“詩鐘”為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詩文遊戲,參與者須於限定的時間內完成詩文創作,一般以一炷香時間為限,香燼止筆,故稱為“詩鐘”。詩巫詩潮吟社自1958年出版第一集《詩潮吟社詩鐘選集》,至今已持續出版十集,其中各集序言多有提及詩鐘別裁、緣起傳承、結社濫觴諸事,頗有異趣。本文嘗試勾勒諸篇序文與選集作品的相關資料,梳理姚峭嶔、劉鏡川、陳祖升、張宗開、鄧萬秋等歷屆會長的見解與思路,釐清“詩鐘”創作與詩潮吟社的文學發展關聯。通過對詩社“詩鐘”選題數量之統計與整理,發現重複選題有七:“有無”、“力耕”、“春日”、“象棋”、“文化”、“華團”、“閩清”。此七選題皆不同程度上代表詩社特色,本文將對七選題進行深入剖析,以審視詩潮吟社的結社、創作與社會情態的多重互動,並力圖探索詩潮吟社從“發揚國粹,復興詩教”到“傳誦參閱,人生樂事”的文學發展與風氣嬗變。 |
隊員姓名: |
辛金順(自由學人) |
論文題目: |
“馬華”作為馬華古典詩的一種創作方法——以林連玉詩作做為探討核心 |
論文摘要: |
“馬華”作為馬華古典詩的一種創作方法,此一論題有一點弔詭性。但作為一種詩學建構,它必須清理出一條比較明晰的創作理路,位置和主體的認同意識。古典詩的現代書寫,不能忽略掉詩言主體的現場體驗和情感結構,不然則會陷入虛假的情境世界,進而形成了一種書寫謬誤。“馬華”古典詩的創作,含蘊著當下存在的歷史社會、文化政治的情境與脈絡,是與其他場域,包括當代中國有所不同。因此馬華古典詩人,如何以“馬華”的位置和視域,託以古典詩的美學形式,去展開個人情志的抒發,或以“馬華”的現實經驗,言志抒情,書寫屬於自己的意識圖像,生產出可以進入/建構馬華古典詩史的作品 (而非海外的中國文學) 來,這是本論文所欲探討的最主要問題所在了。在此,本文也將以林連玉的一些作品,做為論證此一論題的創作現象,由此窺視詩人的詩作與生命感,如何鏈結上馬華的語言命運,及其當下奮鬥之精神展現的聲音和身態。 |
隊員姓名: |
莫順生(全球漢詩總會) |
論文題目: |
論孤平變格拗體詩在唐代的定位及其對大馬古典詩歌發展的影響 |
論文摘要: |
唐代的孤平變格詩,包括格律古風,在唐代詩歌發展史上,佔了重要的地位,當年,很多詩人都不願被近體詩格律的束縛,不以詞害意,而特創拗句,靈活地遷詞用句,開拓盛唐詩歌光輝的一頁。當時,盛唐以及繼後的中唐,晚唐詩人創作了不少流傳至今的變格拗體詩。詩人都沒有把孤平、三平調、三仄腳等等,視為作詩的禁忌。其實,設下這種格律的限制,都是後來的詩論家所為。馬來西亞的古典詩人,一般上都把正格的近體詩視為正宗,而忽視孤平變格拗體詩;有些甚至認為是屬那些不甚了解近體詩格律的初學者的習作。本論文的目的,主要是探討孤平變格拗體詩在唐代正格近體詩的衝擊下,如何定位,以及馬來西亞的古典詩人崇尚正格近體詩,而忽略變格拗體詩,對古典詩歌發展方面有何影響。 |
隊員姓名: |
張園林(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傳統中國與現代星洲——新加坡建國后“新聲詩社”創作傾向研究 |
論文摘要: |
新加坡建國以來,舊體詩詞的寫作在“民族性”與“現代性”的雙重質疑下,漸漸被邊緣化,但作為事實上新加坡文學的一條暗線,舊體詩詞的寫作並非漂浮在國家與時代之外。新聲詩社于1957年創立于新加坡,歷經新加坡由殖民地至獨立建國的整個歷程,至今仍是新加坡至為重要的舊體詩詞社團。本文擬以新加坡建國后的新聲詩社創作為研究對象,從時間、地點、風物、時事等方面出發,分析這一詩社在“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南洋本土”間搖擺的創作傾向,藉此探討曾被視為中華文化代表的舊體詩詞,在试图于南洋风土中灵根自植的过程中,所历经的传统与现代,中国性与本土化的反复拉锯,并以此管窺在舊體詩詞領域新加坡國族認同的建構與危機。 |
隊員姓名: |
張 玉(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論新加坡新聲詩社舊體詩詞中“中國意識”的轉變——以1957-1985年端午“詩人節”雅集為例 |
論文摘要: |
新馬文學研究對舊體詩的關注並不多,特別是關於戰後舊體詩詞團體的研究。本文以1957年成立的新加坡新聲詩社為研究對象,以紀念屈原的端陽“詩人節”雅集為切入點,探討詩人的舊體詩詞作品中“中國意識”的轉變以及“本土意識”的呈現問題。舊體詩詞的創作以及以“詩人節”紀念屈原的活動,本身與中國傳統文化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新聲詩社成立於新加坡自治前夕、並逐漸成長於新加坡獨立之後,隨著國家意識的不斷強化,烙有傳統印記的“詩人節”雅集作品,從對“南洋風物”的書寫、到自我身份的“雙重肯定”、再到對本地生活及文教事業的關注,都展露出詩人的“中國意識”逐漸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其表現形式也開始變得多樣。這種轉變的原因與詩人身份的變化,與新加坡社會本土意識的不斷增強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隊員姓名: |
余曆雄(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詩可以怨:徐持慶《翦茗墨痕》針砭詩論析 |
論文摘要: |
古云:詩可以興觀群怨。此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核心內容,“怨”雖居於末位,然其功能的涵蓋面卻極其廣泛而深入。徐持慶《翦茗墨痕》一書收錄詩作五百餘首,其第二輯為“針砭篇”,有詩六十餘首,我自長歌訴不平。其所不平者,蓋多涉及國內時政與國際動態,尤其對關乎國運興衰的政治紛擾、風雲人物、民族權益等課題,更是扼腕奮筆。其詩鋒所至,不避權貴,激情褒貶,新造聯想,堪為馬華漢詩難得的吸睛之作。本文試就徐氏針砭詩創作的年份分佈、時政背景、典故化用與議論聯想,進行作品梳理與透視論析,以見詩人的不平與時代的憤怒。 |
隊員姓名: |
譚勇輝(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星洲麗澤社代表詩人創作研究 |
論文摘要: |
麗澤社是新加坡十九世紀末重要的漢詩社,從文獻資料中得知,麗澤社產生了一批長駐南洋的文人群體,這群文人之中不乏優秀人物,如葉季允、謝朝珊、何漁古三人,可視為早期南洋華人詩壇的代表詩人。葉季允與何漁古的詩歌充分體現出與廣東詩壇的傳承關係,而謝靜希的詩則深受唐代李賀的影響,其淒冷幽絕風格與他流落南洋的心境頗為契合。這情況反映出早期南洋華人詩壇的詩風尚未統一。然而,詩歌的開拓性仍能在麗澤社詩人的作品中找到,比如葉季允從中國傳統的詠梅題材中,成功開拓出“南洋憶梅”的新意境,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又比如蕭雅堂、謝靜希等人的南洋竹枝詞,最能體現流寓詩人對南洋本土自然與人文的關懷。 |
隊員姓名: |
陳敬儒(城市大學語文教學中心) |
論文題目: |
“休嘆江山餘半壁”:王光國《藏拙齋詩稿》之華教情懷試探 |
論文摘要: |
王光國( ? -1970),原籍福建福清縣人,幼年隨父移居馬來亞,肄業後任教多年。暨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馬來亞發生“華教改制”風波,王光國始告老退休。其善談詩論藝,為扶風詩社之活躍成員、《新潮》編輯顧問兼贊助人,亦素為怡保文教界人士所推崇。生平著作有《藏拙齋詩稿》,收錄詩篇共88首,其中約十餘篇即為吟詠“華教改制”之作。翻查同時期、同地域之詩家文人對此一時事有關之創作,不僅數量極少,在詩歌主題、感情上亦未展現出對馬來西亞華教課題之深切關注,實為值得深入探討之現象。本文藉助王光國《藏拙齋詩稿》、《新潮》等文學文獻史料,立足於前賢時彥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研究成果,著重回顧馬來亞政府獨立後的一連串教育改革計劃及其影響,並旁涉同為扶風詩社成員、且與王光國交情較深的詩家文人(如彭士驎、白成根、沈亭等)之個案考辨,冀能客觀論析王光國詩人兼師表之雙重身份,如何奠定其詩風格調之獨樹一幟,並重新審視其於馬來西亞古典體文壇中之定位。 |
隊員姓名: |
蕭婷憶(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繼承與造創造:論朱昌雲漢詩創作 |
論文摘要: |
朱昌雲(1933-2002)於五十年代開始創作漢詩,拜陳季為師,學習詩作,其國學基礎得益於陳季,也為其後來詩詞創作立下根基。朱氏為溟社社員之一,後與麥袞華、王光國、彭士驎等人創立怡保第二家詩社,名曰:怡保扶風詩社,即是山城詩社的前身。朱氏並無出版任何個人詩集,其漢詩仰賴溟嚶三稿、《學源》及其他報刊而存。溫任平曾評朱昌雲寫詩,喜用古僻詞彙,擺脫不掉文言的桎梏;彭士驎則評其詩意象超脫,如珠灑盤。其本身出版過三本詩詞評論集:《人物隨談》、《人物隨談二集》及《詩詞人述評》,首發其文學創作的觀念,並對個別詩人與其詩作作出點評論述。此外,朱氏學詩期間曾與友人合編學術及文藝刊物《學源》,稍後也曾主編怡保《新潮》刊物。兩份刊物分別為溟社及扶風詩社的核心刊物,不僅收錄了大量社員本身的創作,更刊錄了不少海內外漢詩詩人的作品。身為主編的朱氏,因著本人對漢詩的鍾愛,兩份刊物所收錄的漢詩數量也遠遠超越其他文體。本文嘗試就朱昌雲曾於《學源》及溟嚶三稿刊登發表的詩作,並結合詩詞評論集中詩觀論析,評述朱氏的詩觀及其對陳季的漢詩創作之繼承與再創造,兼論其詩論對主編刊物選錄作品之影響。 |
隊員姓名: |
楊婉璇(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詩潮吟社溯源(1918-1960) |
論文摘要: |
詩潮吟社早期/草創時期(1957-1970),由姚峭嶔擔任社長,出版三本詩集,即《詩潮吟社詩鐘選集》(1959)、《詩潮吟社詩鐘續集》(1961)、《詩潮吟社詩鐘選集》(第三集)(1970),並有社員逾百人。三本詩集中,對於詩社成員的記錄,因年歲較早,印刷科技不如今日,難免錯漏,亟待分辨。詩潮吟社早期成員對詩社的穩健發展至關重要,諸君的創作變化預示著早期的終結與中期的開端,而社員的整體創作能力與文學素養,決定詩社是否擁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本文分三節開展,即一、詩潮吟社早期成員創作情況,二、詩社早期成員創作數量的嬗變及其反映的詩社發展情況,三、詩潮吟社的發展要素。 |
隊員姓名: |
丘仕銘(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詩潮吟社早期作品探析——以姚峭嶔詩為個案 |
論文摘要: |
姚峭嶔,明壽嚴,字劍波,筆號晦盧,原籍福建古田蒼巖人氏。生於清光緒五年(1879),卒於1978年。詩巫(Sibu)之有詩鐘始於民元七年(1918),而姚氏於1917年偕友抵詩巫,適時文人以詩會友,以友輔仁,首開文風。姚峭嶔作為詩潮吟社創社人之一,不負眾望被推選為詩社首任社長,其地位不言而喻。姚氏亦擔任詩社詩鐘選集創刊號之主編,其序言分作兩部分而論,上部分論詩鐘,下部分論詩社。為此,其詩鐘作品乃詩潮吟社寶貴資源,尤以嵌字格為主的詩鐘作品中,提出三項原則,即“平仄要協聲律”、“對仗要工整”以及“用典之三忌”,是為詩潮吟社初期之典範。 |
隊員姓名: |
余曆雄(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徐持慶作詩用典的實踐與爭議 |
論文摘要: |
作詩用典是古今詩人創作的常態。自南朝詩壇用典成風、詩論家指斥流弊以來,作詩用典的理論、實踐與爭議則持續不斷,至今猶然。馬華漢詩人徐持慶有詩兩千八百餘首,主要收錄於《敲夢軒詩稿》四輯與“敲夢軒部落格”貼文。馬華詩友曾譽徐氏為“用典詩壇第一人”,徐氏則自稱“典隨筆落不由人”,然而,徐氏及其詩作也因此被馬華漢詩評論者目為“用典得失”的爭議對象。本文擬以徐氏關乎作詩用典的敲夢癡言文章為切入點,審視其作詩用典的創作實踐、型態類別與審美情趣,及其彰顯的才學與性情,繼而辨析徐氏詩作所引起的討論與爭議的背景意義,以見馬華漢詩發展情態之一斑。 |
隊員姓名: |
陳明彪(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李冰人及其《自由中國攬勝詩紀》探賾 |
論文摘要: |
李冰人( ? –1996),馬來西亞柔佛州(Johor)蔴坡(Muar)“南洲詩社”社長兼中堅人物。李冰人原名李天佑,另署唐雪、藍波,字皓之,又號榴園、河海岳樓主,福建省南安九都人。1931年起就和詩人鄭雪亭、潘詩泓及潘希逸組織詩社。1934年,李冰人南來新馬,任《星洲日報》记者,後為副社長,並在文藝副刊如《浪華》、《獅聲》、《晨星》等發表文章。1973年,李冰人、周慶芳、鄭成勳、吴金谷、黄則建、林巨柏及黄起文等主張设立“南洲诗社”,以發揚及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為其宗旨,李冰人被推舉為第一任社長。“南洲詩社”在他主持之下,社務蒸蒸日上,影響力遍及馬、新、泰。就李冰人而言,其詩作頗豐,題材廣泛。以《自由中國攬勝詩紀》為例,此書收錄其詩作“數逾三百”(共三百零四首),這是他於1976至1977年到臺灣遊覽時,以詩歌紀綠的所見所聞。其牽涉的內容有國慶慶典、蔣公、十大建設、名勝古迹等,可謂量多質精,含容廣大。本論文將就李冰人數量逾半的詠史懷古、山水田園詩作擇要析論,呈現出他對於當時的自由中國——臺灣的印象和想象。 |
隊員姓名: |
楊婉璇(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詩巫詩潮吟社六十年史論(1959-2019) |
論文摘要: |
馬來西亞詩巫詩潮吟社於1959年註冊為正式社團,距今已有六十年社史。本文擬將詩潮吟社之社史劃分為三個時期,即早期/草創時期(1959-1970)、中期/繁盛時期(1971-2003)、近期/革新時期(2004至今)。隨著三個時期的過渡,詩潮吟社歷經詩社成員的新舊更替,詩鐘觀念與詩社宏旨在傳承過程中的嬗變,社員作品亦展現了思想情懷、練字造詣上的差異。詩潮吟社的主要詩歌活動,也逐漸從富有地緣性質的福榕詩鐘創作轉向近體詩創作,而詩社出版的作品選集,亦從《詩潮吟社詩鐘選集》更名為《詩潮吟社詩集》。本文透過分析各個時期的詩社現象,建構詩潮吟社的詩社史,討論詩社從早期立足南洋到中期穩步發展的過程,以及近期轉型的意義與所面對的挑戰。 |
隊員姓名: |
丘仕銘(拉曼大學中文系) |
論文題目: |
從《太平藝苑稿牋》看姚峭嶔“中國性”轉變 |
論文摘要: |
姚峭嶔(1879-1978),名壽嚴,字劍波,筆號晦盧,原籍福建古田蒼巖人氏,乃詩潮吟社首任社長。姚峭嶔於1917年南渡詩巫,作為南遷詩人,他積極參與詩巫墾場,獻身僑教工作,創辦詩潮吟社。直至八十歲高齡,仍筆耕不輟於詩壇,而《太平藝苑稿牋》正是他晚年整理所得,其中記載著自南來詩巫之後的所見所聞。稿牋所收錄的二十六首近體詩詞,皆不同程度地展現了姚峭嶔每個人生階段的畫面,是一部偏向自傳性質的稿牋。基於此,本文擬就《太平藝苑稿牋》所錄詩作,探尋姚氏從“中國性”向“本土性”的轉變過程,冀為馬來西亞古典詩研究提供一個範例。 |
隊員姓名: |
徐持慶(馬來西亞詩詞研究總會/怡保山城詩社) |
論文題目: |
砂拉越詩巫詩潮吟社社史沿革 |
論文摘要: |
本文以成立一百餘年歷史的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詩潮吟社社史事迹與沿革歷程為主軸線,切入探討大馬第一家詩社的成立背景,縷述其詩鐘、詩詞活動、所出版的《詩潮吟社詩鐘選集》(共十集)的創作概況,及其主要社員的簡歷,從而反映其在馬華古典詩壇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