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本會緣起

本會緣起

   

所謂“漢學”定義,古往今來的學者皆有多種詮釋,亞洲學界與歐美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千百年的沿革,各見精彩。名稱或曰國學、漢學、華學、東方學、支那學、中華研究、中國學等,內涵多元豐富,但也爭議紛紜,大致取決於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淵源,彼此互有異同,終歸相輔相成,彰顯學術要旨。學術研究原是辨彰源流,考其異同關聯及其嬗變歷程之脈絡,不貴定於一尊,乃求百家爭鳴,遂使“漢學”領域展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景象。

何謂“馬來西亞漢學”?二十二年前,來自澳洲國立大學的柳存仁教授在一場研討會的主題講演中就提到“馬來西亞的漢學”。柳教授的講演提出四個要點:一、漢學與伊斯蘭;二、漢學與翻譯;三、歷史與人物;四、傳統漢學。柳教授著重於從地域文化與歷史變遷的視角,相當清楚的概括了“馬來西亞漢學”的主要內涵與特點,為相關研究指明方向。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漢研會”)開宗明義,章程首列“馬來西亞漢學”的五項研究領域,即:一、中國古典文獻學;二、中國古代文學/史學/哲學;三、中國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四、本土與區域漢學研究;五、馬來西亞古典體文學。對照柳教授所言,其前三點可歸納為“本土與區域漢學研究”的具體內容,其第四點所謂“傳統漢學”即是“漢研會”的前三項研究領域,至於“漢研會”所列第五項“馬來西亞古典體文學”,則是柳教授所未提及者。“漢研會”定義與定位既明,來者轉精,當可據之籌創馬來西亞民俗研究會、馬華文學研究會、馬來西亞華人研究會,學術興盛,移風易俗,必有可觀者焉。

成立“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之概念,乃是源自本國漢學研究前輩鄭良樹老師於2004年倡議與籌備的“第一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鄭良樹老師有感於馬來西亞漢學研究風氣不盛,研究成果未豐,為此希望能夠通過舉辦以馬來西亞青年學者為“主角”的研討會,由國內各大專院校的中文系每年輪辦,堅持到底,不要中斷,還要學習前輩漢學家的治學精神,以提升和加強本國的漢學研究水平,“使我們將來在交出成績單的時候,不會差得太遠”。此後,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拉曼大學中文系、博特拉大學外文系中文組、新紀元學院中文系、韓江學院中文系、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籌備處、彭亨佛教會、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等輪流承辦,至今已歷十一屆。國內外的漢學研究者相繼雲集,研討交流,成果豐碩,蔚為本國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大特色。

首於20098月“第六屆馬來西亞漢學研討會”交流會上,籌委會主席余曆雄老師曾獻議成立“漢研會”,惟部分研究者認為時機尚未成熟,遂無下文。迄至201210月“第九屆馬來西亞漢學國際研討會”的敘別晚宴,籌委會主席陳金輝老師和與會研究者瞻前顧後,出謀劃策,倡議籌備“漢研會”。會上即席推舉余曆雄老師為“倡議大會”召集人,接洽諸方,集思廣益,開展落實成立“漢研會”的步伐。爾後即有三十位國內大專院校研究者聯署倡議成立“漢研會”,一致推舉余曆雄老師為籌備處主席,歷時兩年有餘,遂於20158月“第十一屆馬來西亞漢學國際研討會”的開幕儀式上,正式宣告成立。同年1212日,舉行“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大會一致推選余曆雄老師為創會會長,嚴家建老師為署理會長,郭思韻老師為副會長,共同領導“漢研會”邁向新的里程碑。

本國漢學研究的起步較晚,惟其往昔之不足,適為日後探幽發微之空間,先賢前輩之成果,可作吾輩繼往開來之基礎,此即籌創“漢研會”的時代契機。“漢研會”應時而創,立足本土建設,放眼世界舞台,旨於促進馬來西亞漢學研究者之交流,推動馬來西亞漢學活動之發展,培養年輕一代的漢學研究者,開拓馬來西亞漢學研究之視域,提升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於國際漢學的定位。“漢研會”理事會冀望得以凝聚國內外學人的力量,構建學術文化,協助推動與開拓本國漢學研究之發展,向國際漢學界具體展示“馬來西亞籍”漢學研究的整體成果,成為一個豐富多元的區域性學術平台。

 

漢研會網站小組撰稿 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