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大專漢學獎

漢學獎

西亞學術人員漸有年輕化之趨,漢學研究領域亦然。近十年,大院校本科學生之漢學研究成果,頗有積累,時見佳作,值得及時扶持獎掖,以資我中華學術千里之行。

茲設西亞大院校漢學獎,開歷史先河,引領時代潮流,既能褒揚進子弟之勤奮治學,亦可致西亞漢學研究之基礎建設,善哉斯美。

 

宗旨

a)建設大院校漢學研究者之交流平台

b)培養馬西亞年輕一代之漢學研究者

 

論文領域

a)中古典文獻學

b)中古代文學 / 史學 / 哲學

c)中文字學 / 音韻學 / 訓詁學

d)本土與區域漢學研究

e)馬西亞古典體文學

 

賽資格與方法

a)凡在徵稿期間的馬西亞籍之國內外大院校在籍本科生或科生(degree or
diploma
),年齡不限,皆可加。

b)每位賽者只限提交一篇賽作品,字不超過萬五千字(不含註釋、附錄)。

c賽作品必須是未曾發表(包括未曾在任何章、雜誌、網絡、刊等平面或電子媒體發表、公開展示、印刷及出版)或未曾賽(包括任何形式之賽)之作,亦不可涉嫌抄襲或竊。

d賽者需於徵稿期間(以電郵日期為據),將參賽作品(一式份:docpdf)連同《參賽表格》,以附檔方式寄至:mysinoaward2016@gmail.com。電郵主題請註漢學獎投稿

e)本賽會採雙向匿名評審制度。賽作品中不允出現任何足以透露賽者身份的訊息。

f)倘若賽者違犯賽條規,主辦位有取消其賽資格或得獎資格,並奪所有相關獎

 

初賽評選:

a)主辦邀請七位國內外資深漢學研究者組成初賽評委雙向匿名式,評閱所有賽作品。每位初賽評委皆可推薦九篇入圍作品,並撰寫評語與排列名次。

b)名次列初賽評委推薦名之首的賽作品,可得十分,其次九分,再次八分,餘此類推。合計七位初賽評委之分,入圍作品最高可得七十分。

c)初賽評選繩如下:

i.       選題意義與當前研究(15%

ii.      資料評述與論據分析(35%

iii.     論文創見與結論(40%

iv.     文字能力與格式體例(10%

d)主辦整合入圍名單,得分最高的首九篇入圍作品,將晉入決賽會審。得分列第十、第十一名者,則為候補作品。

 

決賽審:

a)主辦將書面通知九位入圍參賽者出席決賽審並發表論文。凡未能出席的入參賽者,即等同放棄決賽權,其名額空缺將由候補者替代。

b)主辦邀請五位資深漢學研究者組成決賽評委,依圍參賽作品與賽者現表現予以評分。

c)決賽評選繩如下:

i.       選題意義與當前研究(15%

ii.      資料評述與論據分析(25%

iii.     論文創見與結論(30%

iv.     文字能力與格式體例(10%

v.      參賽者現場表現(20%

d)入圍參賽作品之初賽得分,總分之半;決賽得分,亦總分之半。者相加,得分最高者為特優獎,其次兩篇為優秀獎,其餘皆為佳作獎。若得分相同,則由決賽評委議決成績。

e)倘若決賽評委入圍作品未達水平,有權議決某些獎次從缺,或變更某些獎次之名額。主辦位依據決賽評委會意見而公佈之成績,乃本賽會之最終決定。任何諮詢或投訴,恕不受理。

 

a)每位賽者皆可獲頒賽證書一張。

b)每位得獎者皆可獲頒獎狀一張。

c特優獎一名,獎金馬仟令吉RM 2000);優秀獎名,獎金馬幣壹仟令吉RM 1000);佳作獎六名,獎金馬幣叁佰令吉RM 300)。

d特優獎優秀獎品,獲推薦發表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主辦的《馬來西亞漢學刊》(年刊)。

 

撰稿格式:

a賽作品請繁體中文式(由左至右)寫,每段起首缩入格。

b)每篇賽作品均須包含前言、結論,無論長短,視一節。文中各節請自擬小題。

c名、篇名的符號皆《》;名、篇名連用,則如《史記·五帝本紀》;篇名名,則如《論〈文選〉》。英文名、篇名採用斜體。

d)正文的引文請加引號“”,引文另有引文則用引號(‘’)。獨立引文請用楷體,不加引號,每行起首、行末均缩入兩格。

e)請賽者詳加校引文,本賽不負責原稿的錯誤。

f賽作品中首次出現的重要相關人物,請於括註明其公元生卒年;首次出現的帝王年號,請於括註明公元紀年。

g)中譯的外人名、地名、有名詞,請於括號附註原文。

 

註釋體例:

a賽作品請用當頁腳註,以阿拉伯註碼,無須加號,全篇使用同一順序,置於標點符號之

b)引用文獻、專書的註釋示例,如下:

i.       []司馬遷:《史記》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20

ii.      [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註、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264

iii.     []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三六《諸王·除親王官下》,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55

iv.     []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267

v.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二十七,《清人書目題跋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305

vi.     []趙懷玉:《亦有生齋續集》卷六,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

vii.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西方漢學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頁92

viii.   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所經濟研究所,1992,頁24

c)引用論文、刊、網絡資料的註釋示例,如下:

i.       莫礪鋒:《〈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頁42

ii.      傅剛:《永隆本〈西京賦〉非盡出李善本說》,《中華文史論叢》第6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頁210

iii.     林立:《刼灰與蘭花:新加坡日佔時期的兩部舊體詩集》第十一屆馬來西亞漢學國際研討會文,金寶: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籌備處、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2015.08.01

iv.     鄭良樹:《戰國策集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1,頁58

v.      韓美雲:《中國科技史:何丙郁一生的密友》,《星洲日報·星洲廣場》2004.06.13

vi.     陳平原:《視·心態·——如何與漢學家對話》,國際漢學研究網站2007.03.21http://www.sinologystudy.com/news.Asp?id=268&fenlei=172010.10.12瀏覽)。

d)再次引用同一籍或論文資料,只寫作者、篇名/名、頁碼/網名,即可。

e賽作品中,若含其他語文的註釋資料,則照上述註釋體例處理。

 

諮詢聯絡:

漢學獎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ysinoaward

漢學獎秘書處:mysinoaward2016@gmail.com

西亞漢學研究會秘書處:secretariat@mysinology.org.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