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本會活動】2023-1030 黃文青老師受邀主講“漢學堂講座”

黃文青老師受邀主講“漢學堂講座”

發佈日期:2023.10.30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於20231022日(星期日)下午二時正,於Zoom線上平臺開講“漢學堂講座”系列五。此次本會有幸邀請黃文青博士主講《躺平就有桃花源?——那些陶淵明教會我們的事》。黃文青博士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現爲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中華研究中心漢學研究組組長,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六朝詩歌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理論研究。

漢學堂講座(五)海報

此次講座旨於把古典文學大眾化,重釋陶淵明的經典《桃花源記》,探求桃花源的後現代啟示,以古鑒今。陶淵明曾反復入世,在仕途與歸隱之間來回掙扎。這種掙扎矛盾與現代社會,尤其年青一代迷茫於“躺平”與“卷起”的心理相應,故對於陶淵明出仕與退隱的探索,亦是對現今社會“卷起”與“躺平”選擇的深究。

主講人:黃文青博士

主持人:黎翠雯博士候選人

在講座中,黃博士首先簡介了二十一世紀的躺平現象,再追溯至晉宋之際,以陶淵明爲主體,藉由其作品去探究陶淵明卷起與躺平。接著,黃博士通過《桃花源記》中桃花源的發現、構成及失落,全面且深入地解析了桃花源的古典人文精神,點出其中順應自然的思想精神;最後則貫通古今,總結了桃花源的後現代啟示。

通過這一場講座,黃博士清晰地讓我們看見古今人們精神狀態的意外相,從而啟發我們借鑒陶淵明的實踐來培育或創造一個現代式的桃花源,使大家受益匪淺。線上的聽眾亦積極參與討論與交流,氣氛融洽。

線上出席者合影

講座於下午三時三十分圓滿結束。

講座錄影重播,敬請鏈接:

https://youtu.be/eoTGf1grkGo

【講座大綱】

一、二十一世紀的躺平現象

  躺平:年輕人對“內卷”(過度競爭)的一種反抗,放棄他們認爲無意義的努力來退出競爭;開始反思過去的職場發展模式。

  “躺平”現象:消極?病態?覺醒?反思?在網絡上宣泄,未形成社會運動,仍處於“被動卷起”的現象。

 

二、陶淵明的卷起與躺平

 

第一節、陶淵明其人其文

 

第二節、陶淵明的卷起行役詩

  嘆行役、倦宦游、思歸隱,陶對於入,有自悔、自、自我質疑等,在形迹上困於仕途(被動卷起),心迹上歸返園林(躺平),透過不斷地聲明與辯白,表達自己形迹和心迹的歸一。

 

第三節、陶淵明的躺平:隱逸詩

  隱逸詩中的感嘆無成之悲:往昔雄心壯志的緬懷 VS 此生功業無成的悲嘆。

  陶之歸隱:十三年之間,幾度徘徊仕宦之途的浮絕望後的一種深刻體悟,一種充份自我認知以後的人生選擇,以使自己的生命達到人性自由的境界。

  抒情自我的形象:矛盾而複雜的心理。一方面平易自得,一方面又對其社會角色心存疑慮。

 

三、桃花源的古典人文精神:順應自然

 

第一節、桃花源的發現:偶入的空間尋遊

  予以桃花源遙遠、偏僻、曲折、深邃的空間設置;營造與隔絕、神聖性的空間感。

  體現的訊息:偶然性、不經意性、不刻意求取、不爲,體現“自然”。

 

第二節、桃花源的構成:陶然忘機的人境

  和美、安穩、日常化的生活:呈顯一種最安穩的秩序感;晉宋之際所失落的社會秩序在文學想像中重獲。

  體現的訊息:得意忘言超然無累的玄學特質;“以無爲本”的安身之道;陶然忘機的身體行動。

  善於化用語言來沖淡,在詩中表現爲偶發性的身體行動、不經意的口吻、平淡至極的語言。

 

第三節、桃花源的失落:無可復返的追尋

  有意爲之、有機心、刻意求取、有爲。

  體現的訊息:桃花源不見得是真實的存在,它存在於輪廓清晰事物背後、沒有輪廓的質之真實。藉此表徵桃花源是“現實變情境”中早已失落的“理想社會秩序”,以及生命自由的境界;也是陶然忘機、復返自然的精神形象體現。

 

第四節、陶渊明如何體現“自然”(躺平)?

  經常透過日常生活(讀書、飲酒、寫作)、娛樂行爲的偶然性、不經意性,以體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形神凝一的精神狀態。

  空間尋遊:田園(好自然)、文人空間(好讀書)、酒鄉(好酒);時間尋遊貧士知音的歷史世界、和美的上古/理想社會、讀者知音的未來世界。

 

四、桃花源的後現代啟示

 

第一節、現代桃花源的尋遊動因:時代的抵抗意識

  如(1)工業4.0時代:電子化VS人力資源價值;(2)個人主義:倫理、道德的失落…

 

第二節、現代桃花源的構成:最適當代的躺平價值觀與適躺平的原則

  種種基於審美的、解放的自主式行動,不僅是退居他處,而且是退居社會邊緣的平易、和美的日常生活,從功名、致用爲取向的主流社會剝離出來,從而保持住精神獨立和生命個性。

  躺平的意義在於躺平在桃花源的建構過程,也就是躺平的動機、目的與過程。

  躺平/尋訪現代桃花源的最大意義,是透過我們的生活時代充份認識自己;根據我們對時代、社會的認識和批判,從而所作出的一種自主性回應或態度。

 

 

漢學堂講座小組撰稿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