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盟”學者聯合推介《馬來西亞漢學刊》創刊號
發佈日期:2018.07.02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主辦、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協辦的《馬來西亞漢學刊》,日前在“第三屆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開幕儀式上舉行隆重的“創刊號”推介會。這項新書推介會得到多位國內外著名研究人員與“九盟”學者的鼎力支持,親身到場參與推介和見證《馬來西亞漢學刊》創刊號的誕生。
漢學研究會會長暨學刊主編余曆雄博士說,《漢學刊》是一份國際性年刊,以漢學研究為主體,內容包括中國古典文獻學、文學、史學、哲學、小學、本土與區域漢學研究、馬來西亞古典體文學等。《漢學刊》的園地公開,歡迎國內外學者投稿,共同建設交流平台,創建馬來西亞漢學研究之學術品牌。余博士說,馬來西亞建國至今已經超過一甲子的歲月,漢學研究成果也頗有可觀,但是,無論在公立、私立大專或華社文化單位中,尚無一份明確標示漢學專業的學術期刊,可見“漢學期刊”在本國仍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因此,在漢學研究會創立之初,國內許多漢學研究者即提議籌辦一份具有本土區域特色的“漢學期刊”。今天,這個難得的時機終於到來,我們共同的努力終於迎來了堅實的成果,具體落實了這個屬於本國漢學界的美好願望。
《馬來西亞漢學刊》(創刊號)
2017年8月
余曆雄 主編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出版
ISSN:2590-4280
余博士說,《漢學刊》全年徵稿,以中文稿件為主,以未曾發表的原創性與討論性學術論文、書評為原則。論文字數以一萬五千字以內(包括註釋與附錄)為原則,特約稿件除外。書評以三千字以內為限,以五年以內的漢學論著為原則。《漢學刊》採用雙匿名制審查稿件,稿到隨審,審稿週期為三個月,稿件錄用與否,皆將書面通知作者。本刊擁有最終論文刪改權。來稿若涉及版權問題,概由作者承擔一切法律責任。論文一經刊載,版權即屬本刊擁有,除作者有意結集出版外,任何關涉印製、轉載、翻譯等事宜,皆須事先徵得本刊的書面同意。
漢學研究會也正積極籌備官方網站,架設《漢學刊》電子檔,冀望日後同步發行紙版與電子檔《漢學刊》,響應資源共享,增進學術交流。《漢學刊》也榮幸得到十二位國際知名學者加盟學術顧問團,指引方向,領航學海。我們希望《漢學刊》能夠取得驕人的亮麗成績,並申請加入國際期刊論文數據庫,例如“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臺灣華藝線上圖書館(Airiti Library)、“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hinese Electronic Periodical Services, CEPS),乃至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se, NSSD)等。
《漢學刊》創刊號推介會見證嘉賓,左起:陳捷教授、劉詠聰教授、張宏生教授、崔溶澈教授、余曆雄博士、毛文芳教授、魏金順會長、丁克順教授、趙冬梅教授、王兵教授。
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主任暨“第三屆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聯合總召集人毛文芳教授認為,漢學研究會是馬來西亞新近創立的學術社團,也是“九方學術結盟”(九盟)的成員之一,在余曆雄會長的帶領之下,生氣蓬勃,充滿幹勁,除了首開先河創辦《漢學刊》,開拓“馬來西亞漢學”的研究視域,同時也毅然承辦本屆研討會,為“九盟”學者營造聚集交流的學術平台,令人刮目相看。毛教授說,“九盟”是源自2017年4月在中正大學舉辦的“第二屆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落幕後,來自九個國家/地區的與會學者積極響應“九盟”的倡議,一致認同繼續經營“近世研究”的會議主軸,期以遍地花開,引領學術發展的新趨勢,而漢學研究會正為“九盟”的發展跨出沉穩、紮實的第一步。
毛教授說,承蒙漢學研究會的抬愛,邀請擔任《漢學刊》的國際學術顧問之一,十分高興能夠見證《漢學刊》的誕生,同時也衷心希望《漢學刊》能夠茁壯成長,成為馬來西亞標杆性的漢學期刊,為“馬來西亞漢學”的發展散發正能量。余曆雄會長在《創刊獻詞》中說“期許《漢學刊》的第一個十年,春雨潤地,廣植樹木”,我們深信,余會長這份“十年樹木”的期許一定能夠實現,十年之後,當我們再次受邀參訪漢學研究會時,希望能夠再一次見證《漢學刊》的輝煌成果。
出席《漢學刊》創刊號推介會的嘉賓包括臺灣中正大學毛文芳教授、陳佳銘教授、韓國高麗大學崔溶澈教授、趙冬梅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劉詠聰教授、張宏生教授、日本東京大學陳捷教授、早稻田大學陳竺慧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湯志波教授、越南漢喃研究院丁克順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王兵教授、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魏金順會長、拉曼大學陳明彪博士、馬來亞大學王秀娟博士、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邱克威博士、南方大學學院譚勇輝博士等。
相關報道,敬請鏈接:https://wp.me/P9R5Td-1pC
漢研會秘書處撰稿 201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