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本會活動】2022-1025 楊金川老師受邀主講“漢學堂講座”

楊金川老師受邀主講“漢學堂講座”

發佈日期:2022.10.25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於20221022日(星期六)下午三時正,於Zoom線上平臺開講“漢學堂講座”系列。漢學堂系列講座,是漢會呼應創會宗旨,新啟動、且也將長久持續運作的季度學術平,主要邀請本會會員就各所擅長的漢學領域,主講相關專題,分享治學所得,與同道們交流。此次本會有幸邀請到長於目錄學的楊金川博士,主講《古籍目錄分類的沿革與中國古代學術的演變》。楊金川博士師從文獻學家、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武秀成教授,主要研究在中國古代目録學發展史上意義非凡的宋代官修書目。他現爲韓江傳媒大學學院,中華研究院的院長。

古典文獻學,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研究方法。其下的幾大分支,目錄、版本、校勘、辨偽等中,以目錄之學爲公認的重中之重,最大程度展現了中國古代學術的源流脈絡以及相關觀念,是治學、問學的階梯,故清人王鳴盛有言:“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 講座中,楊金川老師爲我們深入淺出地,捋清了古籍目錄與古代學術的發展以及兩者之間的深厚淵源,以及在古典研究中的重要性與入門途徑。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楊老師以章學誠《校讎通義》中自敘的核心理念開篇,爲我們總括目錄學與學術史的密切關係,指出從目錄的功能來說,最爲核心的,無疑便是餘嘉錫所說的:考一書、一人、一家之源流。其後更就史學家鄧廣銘先生所提示的“職官制度、歷史地理、年代學、目錄學”這四把治史的鑰匙,結合研究上的需求,一一詳作解說,末了再次展示了與前三者相輔佐的,目錄學不可輕忽的地位。

主講人:楊金川博士

主持人:郭思韻博士

考一書、一人、一家之源流,主要分別得力於目錄的三大體例:篇目、敘錄、小序。這之中,只有篇目是所有古籍目錄必備的,敘錄、小序視乎各自目錄著述而定。篇目、敘錄、小序兼具的,以《七略》、《崇文總目》、《四庫全書總目》為代表作,這種部類有序、書下有解題的提要目錄,無疑是對今人從事古典研究最有助益的,我們可以從中相當直接地瞭解充分的資訊,從特定的作者生平、全書大旨、優劣得失等,到各個級別的學術源流、狀態及其重要特徵,以及古人上述種種的認知與判斷。所以目前我們能看到完整原貌的《四庫總目》,就顯得特別重要。

從始創於七略的六分法,經過魏晉的荀勖、李充的四分法,到鞏固于隋書經籍志的經史子集部類,最後則是清代集大成的《四庫總目》,期間則不時點出沿革中它們所折射的,古代學術的門類與思想的起伏。

短短一小時,在這場極具高度概括性的講座中,楊老師就已帶我們將整個古代的,目錄與學術之發展的主脈絡,從容地過了一遍,同時也啟發了許多值得交流的學術問題,於後續的互動環節引發了諸多相關課題的探討。

線上出席者合影

講座於下午五時圓滿結束。

講座錄影回放,敬請鏈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5AEHIFL_Dk

 


講座摘要

中國古代目錄是中國古代學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份,是我們讀、掌握和使用中國古代典籍的線索和橋樑,也是了解、研究中國古代傳統學術的門徑和重要依據。書籍分類除了呈現學術發展的分門類別之外,也向今人展現了古人對學科、學術發展的概貌。

 

一、目錄學與學術史的關係

·余嘉錫:目錄者,學術之史也。

綜其體例,大要有曰篇目,所以考一書之源流;二曰敘錄,所以考一人之源流;三曰小序,所以考一家之源流。三則亦相爲出入,要之皆辨章學術也。

·鄧廣銘:歷史研究的“四把鑰匙”。

四把鑰匙:一、職官制度;二、歷史地理;三、年代學;四、目錄學。

·目錄學:

主要是指掌握一定的目錄系統知識,進而可以熟悉研究歷史的基本史料、相關研究成果,以及如何查找資料的方法。

·目錄學,治學之門徑

清代史學家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

 

二、古籍目錄的類別

·部類有序,書下有解題

讀者可由對每部書的瞭解而及於每一小類;小類都有敘述這一類學術源流及得失的小序,由小序可得知這一類的學術原委及現狀;在每一類小序的引導下,又逐步地瞭解某一部的整體學術情況,又通過各部的總序,提攜綱領地明瞭這一部的源流正變

·部類有序,書下無解題。

其學術意義在於:將書目、小序、大序爲目錄的一個整體,引導讀者即類求書,因書究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反映一個時代的學術思想與源流考辨。

·部類無序,書下無解題。

其學術意義在於:呈現一代之書籍,通過著錄前代或當代的書籍流傳,通過分類,以推究學術源流。

 

三、目錄之源:《七略》及其分類與漢代學術

·注重學術源流,比如以六藝爲首,諸子次之。反映《七略》的分類是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作爲宗旨。

·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發展的進程,及其發展真實面貌,以及先秦至漢代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

·《七略》所分的六大類三十八小類,較爲全面、準確地概括了先秦至漢的敘述狀況。奠定了中國古代圖書分類的基礎。

·歷史類書籍,附入《春秋類》,當時的史學還不夠發達

 

四、四部分類的產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學術變化

·四部分類法雖創於荀,但荀勗及其後的李,僅以甲、乙、丙、丁爲次,部類群書。至《隋書·經籍志》,確立了以經、史、子、集爲四部的名稱。

·荀勗李充的四部,以甲乙丙丁爲類名,只將群書區別爲經、子、史、集四大類。沒有更細的類名

·《隋書·經籍志》吸取荀勗李充以及《七略》等目錄的分類成果,分群書爲經、史、子、集四大類,四大類又分爲四十小類,爲四部分類法確立了規範。

·四部分類法,從此居於圖書分類領域中的正統地位。此後,宋元明清諸朝的官修藏書目錄、史志目錄,以及私家藏書目錄,基本上都遵循四部分類法

 

五、目錄學入門

·目錄學的入門,首先可看《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此書按經、史、子、集的分類,包含三千四百餘部書籍的簡明提要。

·乾隆時期完成修《四庫全書》之後,後來又出現了一些很重要的文獻典籍。我們可以通過《書目答問》來瞭解這些典籍。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不能代替《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總目》的水平很高,學術性強,舉了很多例子,也有很多對歷史上的說法進行辨證。這些內容的學術價值較高,但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大都被刪除了。

·中國學術的各門學問,在先秦兩漢基本都成立了。這些重要的分類和典籍,主要見於《漢書·藝文志》及《隋書·經籍志》。

 

 

漢研會網站小組撰稿 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