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三期(近世文化專題)
正式出版
發佈日期:2019.10.05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主辦、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協辦的國際年刊——《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三期(近世文化專題)已於日前出版面世了!本刊接續漢研會、校友會於2018年聯辦“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契機,結合“近世”的時間軸線與空間地域之議題進行組稿,擇優刊載八篇相關論文,作為奉予“九盟”與近世學術社群的獻禮。另又刊載大專漢學獎特優論文、馬新漢學人物訪談錄各一篇,以饗學界讀者。
【目次】
弁言
【近世文化研究】
陳明彪:元代保巴易學思想研究
湯志波、馬昕怡:明代黎貞著作考
毛文芳:明清紀行體畫像文本的知識意涵:以《安南來威圖冊》為中心
崔溶澈:中國通俗小說與十八世紀朝鮮的文體改革
余曆雄:清初選本御評歐、蘇“朋黨論”題旨辨析
陳竺慧:“雅詞”的跨海傳承:從野村篁園看日本江戶時代對清朝詞論的接受
劉詠聰:男性視角下的重諧花燭:方汝紹個案研究
譚勇輝:陳洵《海綃詞》對夢窗詞法的繼承
【大專漢學獎特優論文】
楊婉璇:《世說新語》“任誕”與魏晉新酒德觀
【馬新漢學人物】
余曆雄、楊婉璇:賴瑞和教授唐史研究訪談錄
《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三期(近世文化專題)
2019年8月
余曆雄 主編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出版
ISSN:2590-4280
【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
這是本人第三次為《馬來西亞漢學刊》撰寫弁言,榮幸之至,同時也意味著本期的編輯事務即將進入尾聲,心中甚是欣慰歡喜。本刊延續第二期設定專題的編輯方針,本期定為“近世文化專題”,刊載八篇相關議題的論文,以及“大專漢學獎特優論文”與“馬新漢學人物”兩個欄目,合計十篇文章。
中國學術史中的“近世”跨度,是一個具有遼闊時空延展性的文化概念。若以時間軸線而言,有史學家主張可寬溯至宋元,下延至民初;若以空間地域而言,文化的擴散與交融,可由中國本土四向輻射至亞太周邊的國家與地區,包括頗受中華文化深刻影響與頻密互動的東南亞國家。國際學術社群普遍將“近世”定位為傳統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關鍵性階段,“明清”是新舊轉接、變動激烈的“近世化”跨步進程,而“晚清”則為列强環伺、西學衝擊下面臨“文化轉型”的新變世代。在當前全球“跨領域對話”、“國際漢學”的視角下,“近世文化研究”正逐漸凝聚成一個學術主軸,議題廣涉多個層次與層面,既可宏觀探索時代精神與知識建構,亦可具體考察經籍、歷史、文學、藝術等不同類屬的個案特例,展現多元型態與多重脈絡的漢學內涵。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參與“近世文化研究”之契機,緣於本會同仁受邀參加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於2017年4月舉辦的“第二屆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聚焦於“近世學術”之範疇,邀集四十餘位國際漢學專家齊聚一堂,相互激盪與對話,兼具繼承與創新的精神,取得頗具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會議落幕後,中正中文系主任兼會議總召集人毛文芳教授倡議“九方學術結盟”(簡稱“九盟”)、得到來自九個國家/地區的與會學者的積極響應,一致認同繼續經營“近世研究”的會議主軸,期以遍地花開,引領學術發展的新趨勢。九盟學者與代表單位如下:毛文芳教授(臺灣中正大學中文系)、奚如谷教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內山精也教授、河野貴美子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崔溶澈教授(韓國高麗大學中文系)、阮俊強博士(越南漢喃研究院)、王昌偉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余曆雄博士(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劉詠聰教授、張宏生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中文系)、陳廣宏教授、鄭利華教授(中國復旦大學古籍所)。經過整體商討,九盟學者鄭重委託本會接辦2018年的第三屆會議。
本會與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有多次愉快的合作經驗,本次則訂於2018年6月假檳城葛尼大酒店聯辦“第三屆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宗旨是:一、拓展近世研究的全球視野;二、增進亞太區域的多邊互動;三、加強馬來西亞的國際對話。籌備期間,承蒙會議聯合召集人毛文芳教授協助運籌,接洽八方,得到九盟學者與漢學專家的熱烈支持,惠賜鴻文,聚集研討,使得會議成功舉行,圓滿落幕。同時,我們也要至誠躬謝丹斯里陳廣才教授的熱心資助、檳州楊順興行政議員的特別撥款與南京大學校友們的積極努力,解決了活動經費的難題。會議之後,與會學者們還參訪檳城喬治市世界文化遺產古迹區,親身感受歷史建築群與街道風貌的人文氣息,品嚐各種融合民族風味而又獨顯味蕾的南洋美食,為本屆的學術會議與文化之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刊編輯部於上述會議成果的基礎上,謹向與會學者邀稿,將本期學刊定為“近世文化專題”,依照本刊稿約對來稿進行匿名審查與作者修訂,選定八篇涵括“近世學術”議題的論文,即:陳明彪《元代保巴易學思想研究》、湯志波與馬昕怡《明代黎貞著作考》、毛文芳《明清紀行體畫像文本的知識意涵:以〈安南來威圖冊〉為中心》、崔溶澈《中國通俗小說與十八世紀朝鮮的文體改革》、余曆雄《清初選本御評歐、蘇“朋黨論”題旨辨析》、陳竺慧《“雅詞”的跨海傳承:從野村篁園看日本江戶時代對清朝詞論的接受》、劉詠聰《男性視角下的重諧花燭:方汝紹個案研究》、譚勇輝《陳洵〈海綃詞〉對夢窗詞法的繼承》,匯川成江,並時爭鳴,作為本刊奉予九盟與近世學術社群的獻禮。
本期新增“大專漢學獎”欄目,刊載2018年“第一屆馬來西亞大專院校漢學獎特優論文”一篇。此項賽會經由國內外資深學者組成的初賽評審團,以雙向匿名方式甄選出六位決賽入圍者,再由五位資深學者組成的決賽評審團,結合入圍者的初賽成績與現場表現,評選出特優獎、優秀獎與佳作獎若干名。此欄目刊載的“特優論文”,即是得獎人依照本刊稿約,選摭其論文的部份章節,重新擬題,增刪修訂而成。本會主辦此項賽會,旨於激勵本國在籍大專學生積極參與漢學研究的興趣,及時扶持獎掖,且作為日後銜接研讀碩博的學術平台。此舉堪稱開啟國內歷史先河,假我以時,以使芝蘭玉樹生於階庭,足下而千里,備為本國漢學研究奉獻綿力,善哉斯美。至於“馬新漢學人物”是創刊以來即有的欄目,續前兩期介紹洪天賜、鄭成海、王潤華、余宗發諸位教授的治學經驗與學術成就之後,本期則介紹賴瑞和教授唐史研究的心得,以備學界閱覽。
漢研會秘書處撰稿 201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