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二期(馬新漢詩專題)
正式出版
發佈日期:2018.12.20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主辦、馬來西亞南京大學校友會協辦的國際年刊——《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二期(馬新漢詩專題)終於順利出版了!本期首次採用專題方式組稿,刊載八篇馬新漢詩研究的專題論文,此乃本會“馬新漢詩計劃”的階段性成果,以現飛鴻踏雪之痕迹;另又承續本會“馬新漢學人物研究”的議題,刊載兩篇相關的論文與訪談錄,冀見前輩師者的治學精神。
【目次】
弁言
【馬新漢詩研究】
辛金順:南洋作為一種想像的方式
——論馬華古典詩(1881-1941)的在地意識
譚勇輝:星洲麗澤社與南洋詩壇
林 立:以詩弘法:大乘佛教與早期新加坡華文舊體詩
李知灝:建國前後馬來西亞漢詩社群在臺發表
——以《中華詩(藝)苑》(1955-1967)閒詠、課題作品為例
張園林:傳統中國與現代星洲——新加坡建國後“新聲詩社”創作傾向研究
張 玉:論新加坡新聲詩社舊體詩詞中“中國意識”的轉變
——以1957-1985年端午“詩人節雅集”為例
徐持慶、余曆雄:陳季與溟社史料及其歷史定位
蕭婷憶:朱昌雲《新潮》的文學史料價值
【馬新漢學人物】
蔡佩琪:王潤華教授古典文論研究述論
余曆雄、沈汶沁:余宗發教授治學經驗訪談錄
《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二期(馬新漢詩專題)
2018年8月
余曆雄 主編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出版
ISSN:2590-4280
【漢詩:古典的新篇章】
《馬來西亞漢學刊》第二期終於順利出版了。
本刊創刊前夕,學界同仁即有建議,或可參考較具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擬訂各期專題,指明專業,既可促使稿源聚焦,亦對規劃學刊發展的方向多有裨助。此後,適值漢研會推行第一項研究項目——“馬來西亞新加坡漢詩資料整理與研究”學術計劃,成立漢詩研究團隊,後又擴大規模加盟臺灣中正大學江寶釵教授主持的“東亞漢詩資料庫”跨國工程,多層面地進行詩歌、詩人、詩社與詩史的綜合考察,故於馬新古典體文學研究方面較有創獲。因此,本刊順勢整合與甄選相關稿件,依據國際學術慣例進行雙向匿名審查,再經作者修訂後,擇優編選若干篇,刊載本刊最新一期,稱為“馬新漢詩專題”卷。
所謂“漢詩”,即是詩壇學界習慣指稱的“舊體詩、近體詩、古典詩或漢詩”,今為概括與論述之便,依據學界的主流意見,統稱為“漢詩”。馬來亞、新加坡的歷史淵源,百餘年來原是一家,兩地文學(舊體文學、新體文學)的發展亦是如此。自從1965年馬新兩地因政治因素而分家,各為獨立自主國,文學史的發展也隨之分流;但是,若從地方文獻與文學作品的載述而言,兩地文學研究的諸項專題,仍是屬於殊途同歸的思考脈絡。基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新文學史觀”的主導作用,中文學界普遍認為舊體詩是文言語系文學的延續,長期以來都將舊體詩排除在白話語系文學的“現代文學史”之外,流風所及,馬新文學史家大都受此影響,彼所編纂的諸部“文學史”與“文學大系”中,古典體文學無可避免地都遭遇“被缺席”的命運,至今仍然未見迴旋之餘地。
關於馬新漢詩史的相關研究中,李慶年《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1881-194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高嘉謙《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聯經出版公司,2016)二書,是當前學界較具代表性的論著,兩者都不約而同地將研究時段的下限止於二戰前後,此為馬新漢詩史階段性發展的標誌性里程碑,至於戰後至今七十餘年的馬華漢詩史發展,則是一片尚待有緣人深耕的學術園地。此外,趙穎《新加坡華文舊體詩研究》(科學出版社,2015)一書,其研究時段的下限則延及當代新加坡舊體詩人,堪稱新創,彌綸群言為難,其中雖有疏漏,但卻適可作為當代馬華漢詩史研究的參照,以省得失。繼此而下,研究者們在相關課題的考察中,不論是宏觀審視、個案解讀或綜合論析,若能認真謹慎、嚴己自律,冀以逐步積累基礎性的學科成果,嘗試建構一個銜接古今與新舊、兼容中華與本土的“馬華漢詩史觀”,同步確認漢詩在馬華文學史中的“位次”,較之堅持苦苦等候出席“現代文學史”的一紙請柬,這應是較為務實、積極、可待的前瞻性願景。
根據學界的普遍認知,馬華漢詩將近一百四十年的歷史進程,或可劃分為五個階段,即:過客時期(1881-1911)、流寓時期(1912-1941/二戰前)、繁星時期(1945/二戰後-1965)、紮根時期(1966-1991)、新生代時期(1991-2018/目前)。其中“繁星”、“紮根”時期的詩人群體最多,詩歌風氣最盛,作品成就最高,最能集中反映馬華漢詩兼備“古今、新舊、中華、本土”特色的時代面貌。然自一九六零年代以來的政治震盪與社會湧動,隨之牽動華社學校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原所傳承的傳統文化理念面臨種種的衝擊,教材課本中的古典文學作品的比重也日趨下滑,“古典”遂與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漸行漸遠,容顏依稀;凡此對於培養“新生代”時期詩人的古典基礎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雖然當前詩社雅集與詩人互動仍是頻繁,惟詩壇之中屢有瘦田無耕、青黃不接之感嘆,信是有因。但是,無論詩壇的一時興衰或詩人的成就高低,皆具學術研討與反思的空間,本刊試作瘦田新耕,權為馬新漢詩研究譜寫新的篇章,激發更多的真知灼見,一新耳目,並期於往來熙攘之中而不失方向。
在《馬來西亞漢學刊》創刊號的推介禮上,有朋自遠方來,惠蒙國際著名的崔溶澈教授、趙冬梅教授(高麗大學)、毛文芳教授(中正大學)、陳捷教授(東京大學)、張宏生教授、劉詠聰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丁克順教授(越南漢喃研究院)、湯志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陳竺慧教授(早稻田大學)、王兵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蒞臨賜教,遐悅邇喜,共同見證這份漢學期刊的誕生。同時,我們也得到丹斯里陳廣才教授(馬來亞大學)、丹斯里鄺漢光(富貴集團)等熱心人士的慷慨支持,購贈本刊創刊號予國內大專院校、中學與相關文化單位,藉此加強推介漢學成果,增廣流通層面,澤及四方。這些都是我們在辦刊征途上的良朋益友,期待本刊第二期也能繼續得到各界的支持與指教。謝謝。
漢研會秘書處撰稿 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