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發教授論文刊載
《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
發佈日期:2022.06.28
本會王琛發教授(閩南師範大學“閩江學者”講座教授)論文《南海觀音:海上絲路與文明交流互鑒的共同印記》,刊載(海口)《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頁104-117。
【論文摘要】
十五世紀以前,中華、天竺與南海諸邦長期共享的“南海觀音”信俗,足以印證海絲沿線各族生存共同體,自古以來經歷著長期的文明交流互鑒。古代南海諸邦盛行觀音化身不空罥索菩薩的造型,更是以南海守護者的信俗,構成分別顯迹在南印度“補旦洛迦山”和浙江“普陀山”的多元一體文化意象,覆蓋了絲路海域的東西兩端,表述著海絲沿線民眾的精神相通。菩薩的造型身材矯健而多臂、手持不空罥索等各種法器,義理上象徵了賢者能結合諸種方法,給予眾生援手,也能反映由中華而南海諸邦,海陸商旅乃至君臣百姓,咸祈離苦得樂,風調雨順。如此“南海觀音”化象,既符合法華經系說的俗世救難,也符合彌陀經系度亡需要,並且相應密教經典強調現世求願。因此,觀音文化數世紀一直盛行南海諸國,並曾被末羅瑜等國奉爲護國本尊,而中國也因應著不同宗派或思想角度,陸續出現各種觀音經典和譯本。自唐宋以來,中國漢傳佛教更演變至將印度“南海”的補旦洛迦山翻譯爲“普陀山”,以至構成中華內地豐富的“南海觀音”信俗,何嘗不在說明中華民族與南海諸邦共同的願景,是祈求海域各境天下太平,相守相成,水陸平安。
關鍵詞:南海觀音 《法華經》 不空罥索菩薩 觀自在 法顯與玄奘 密教 末羅瑜 南海諸邦
《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
海南師範大學 出版
ISSN 1674-5310
全文閱讀,敬請鏈接:
漢研會網站小組撰稿 202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