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會員活動】2020-1214 李袁黃戴四位老師論文刊載《漢學刊》第4期

李健偉、袁淑嫻、黃均泰、戴禹靖老師論文

刊載《馬來西亞漢學刊》第4

發佈日期 2020.12.14

 

本會李健偉老師論文《我本炎洲一冷官——論左秉隆出使南洋詩中的感傷基調》,刊載(金寶)《馬來西亞漢學刊》第4期(明清文學專題)(20208月),頁25-36

 

【論文摘要】

左秉隆(1850-1924),字子興,是清廷派駐新加坡的首任正式領事。其畢生功業基本成就於出使南洋的近二十年歲月,與“南洋”這一場域有很深的緣份。左氏自號“炎洲冷宦”,頗有自嘲意味,任職南洋期間所寫的詩,許多都帶有明顯的感傷情緒。左氏的南洋經驗充滿著流離與孤寂的氣息,而其隨同出使遊歐或其他人生階段的詩作則無此明顯的特徵。本文旨於探討在南洋異域、炎洲冷宦、家庭遭遇與作者情感的相互碰撞下,左氏駐節南洋的詩作所蘊含的感傷基調之多元由來,及其反面延伸的閑適題材。本文也將進一步論析左氏如何透過詩歌的感傷書寫達到自我精神療癒的效果,並以此奠立其詩歌的風貌特徵。

 

關鍵詞:左秉隆  出使南洋詩  感傷基調  《勤勉堂詩鈔》

 

 

~~~

 

 

本會袁淑嫻老師論文《論章學誠與袁枚的婦學之爭》,刊載(金寶)《馬來西亞漢學刊》第4期(明清文學專題)(20208月),頁77-88

 

【論文摘要】

本文以章學誠(1738-1801)與袁枚(1716-1797)之間的婦學爭論為主線,結合乾隆、嘉慶兩朝(1735-1820)婦女為學的風貌以及學術思潮的嬗變,展開對章、袁婦學觀的探析。章學誠立足於傳統詩教的視角,認為婦學應當合乎禮教倫理,內言不出於閫,相沿靜女由禮通詩之雅正,而非炫才鶩名、因詩敗禮。袁枚主張道本於人心,推重性靈之文,強調真情、個性、詩才,招收女弟子,倡導閨秀之作,崇揚婦女真實直白的情感吟詠。章、袁的婦學觀點看似壁壘分明、互不相容,實皆取徑於經學觀點而借題發揮,前者偏於時政典章,力證歷代婦學的詩禮淵源及其合法性,後者偏於自然性情,跳脫舊有框架,為清代婦學觀念的轉型展示了開拓式的揭幕序言。因此,從章、袁的婦學之爭進行審視辨析,將為我們對此課題提供較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章學誠  袁枚  婦學之爭  閨秀作詩  經學觀點

 

 

~~~

 

 

本會黃均泰老師論文《張煊“貳臣”身份的歷史考察》,刊載(金寶)《馬來西亞漢學刊》第4期(明清文學專題)(20208月),頁109-118

 

【論文摘要】

明清鼎革之際,出現一群被乾隆帝稱為“貳臣”的群體,其中包括順治年間的監察御史張煊。張煊的史傳主要見於乾隆帝詔編的《貳臣傳》與民國初年付梓的《清史稿》,基於二書的編纂目的不同,其對張煊事迹的褒貶評價與歷史定位也有所不同。本文透過分析《貳臣傳·張煊傳》與《清史稿·張煊傳》的立傳考量、同傳人選、事迹載述和史臣評價等方面的筆法異同,探討張煊“貳臣”身份的爭議以及相關的歷史考察。

 

關鍵詞:張煊  貳臣  言官 陳名夏案  歷史考察

 

 

~~~

 

 

本會戴禹靖老師論文《〈西遊記〉之遊與晚明文人遊戲心態》,刊載(金寶)《馬來西亞漢學刊》第4期(明清文學專題)(20208月),頁119-130

 

【論文摘要】

《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從不同層面展現出了“遊”的特徵與內涵。本文試從“遊”的視角探討作為貫穿《西遊記》全書的“遊者”孫悟空、關鍵配角豬八戒、唐僧、沙僧在西遊路上的各種故事情節,及其所蘊含的晚明文人群體的文化心態。吳承恩“復善諧劇”,且擅遊戲幻筆,《西遊記》中往往折射出晚明文人群體融通三教的社會思潮,並以世俗化、通俗化的遊戲心態應對無序朝綱和社會思想之現象。這種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其與晚明“重情、重真”的標誌性人物——李贄“童心說”、《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批語中的張揚個性,遙相呼應。《西遊記》前七回的典範意義,後九十三回的重叠式插曲的結構,也反映出晚明文人群體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既無法實現追求自我、又未能跳脫社會束縛的處境,既有鬥爭亦有妥協,但卻不是晚明文人社會集體遊戲的結局。

 

關鍵詞:《西遊記》  遊  晚明文人  遊戲心態

 

 

~~~

 

《馬來西亞漢學刊》第四期(明清文學專題)

20208

余曆雄 主編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出版

ISSN2590-4280

 

 

全文閱讀,敬請鏈接:

https://mysinology.org.my/第四期/

 

漢研會網站小組撰稿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