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會員活動】2019-0802 本會六位老師論文收錄於《第三屆東亞漢詩論文集》

楊婉璇、丘銘、辛金順、譚勇輝、何保豫、

余曆雄老師論文收錄於《第三屆東亞漢詩論文集》

發佈日期:2019.08.02

 

本會楊婉璇老師論文《詩潮吟社與南遷福州人之社會關係》,收錄於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寶: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2019,頁87-108

 

【論文摘要】

1902年黃乃裳成立福州墾場,攜領大批福州人南遷砂拉越詩巫,其中包括教師、醫師、牧師以及詩詞愛好者。詩鐘本是中國閩地的文化產物,隨著福州人的遷徙而傳入詩巫,繼而萌芽發展。因此,福州人多次大規模南遷詩巫,這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族群人口流動,更是地域文化的遷移。二戰時期日軍侵佔詩巫,當地詩壇陷入沉寂,而在戰後的詩鐘創作熱潮仍然持續不滅,詩巫諸君更於1959年正式註冊創立詩潮吟社。就社會團體而言,詩潮吟社是兼具地緣性與業緣性的文化組織,社員的籍貫比例構成其與詩巫華人社會的密切關係。隨著社會變遷的歷史進程,詩潮吟社從最初立志於“發揚國粹、復興詩教”之重任,直到現今憂心“詩社前景”的興衰,亦可見其最初的“中原情節”有了較明顯的情感轉移。這種潛在的情緒嬗變與身份認同,正是本文論題的重心所在。

 

關鍵詞:詩潮吟社    福州人  詩鐘  社會關係

 

~~

 

本會“馬新漢詩團隊”丘銘老師論文《從詩鐘創作看詩潮吟社的文學發展》,收錄於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寶: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2019,頁109-128

 

【論文摘要】

“詩鐘”為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詩文遊戲,參與者須於限定的時間內完成詩文創作,一般以一炷香時間為限,香燼止筆,故稱“詩鐘”。詩巫詩潮吟社自1959年出版第一集《詩潮吟社詩鐘選集》,至今已持續出版十集,其中各集序言多有提及詩鐘別裁、緣起傳承、結社濫觴諸事,頗有異趣。本文嘗試鈎勒諸篇序文與選集作品中的相關資料,梳理姚峭嶔、劉鏡川、游允泰、林文紹、鄧萬秋等歷屆會長或核心成員的見解與思路,釐清“詩鐘”創作與詩潮吟社的文學發展之關聯。詩社迄今為止所收錄鐘題多達三百五十六題,在洋洋可觀的鐘題基礎上,嘗試對鐘題悉數歸類評析,論證所謂“鐘題無意義”之說,以此窺探詩鐘對於潮吟社文學發展的地位與影響。

 

關鍵詞:詩鐘  潮吟社  序言  文學發展

 

~~

 

本會“馬新漢詩團隊”辛金順老師論文《“馬華”作為馬華古典詩的一種創作方法——兼及林連玉詩作的探討》,收錄於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寶: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2019,頁131-144

 

【論文摘要】

“馬華”作為馬華古典詩的一種創作方法的詩學建構,必須清理出較明晰的創作理路、位置和認同意識,尤其作為較具自覺性的作者,必然意識到自身處境與創作的內在連結,以及時代背景、社會歷史與個人經驗的闡發。“馬華”古典詩的創作,是一個書寫場域和想像的位置,也是在地知識的展現,是與其他場域(包括當代中國)有所不同。因此,馬華古典詩人如何以“馬華”的位置、視域和現實經驗,展開個人情志的抒發,繼而寫出可以進入或建構馬華古典詩史的作品(而非海外的中國文學),此為本文所欲探討的主要焦點。本文也將兼及討論林連玉的詩作,以作為此項創作論題的舉證。

 

關鍵詞:馬華  馬華古典詩  在地性  馬華經驗  林連玉

 

~~

 

本會譚勇輝老師論文蔴坡南洲詩社的傳承底蘊》,收錄於《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寶: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2019,頁145-160

 

【論文摘要】

南洲詩社是南馬重要的漢詩詩社,其經歷了天南吟苑和丹絨吟社這兩醞釀時期,最終紮根於素有“文化城”美譽的蔴坡。南洲詩社秉持著研究中國古典詩詞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宗旨,自1973年成立以來,活躍於蔴坡的文化舞台,曾編印詩詞彙刊《天南吟草》近兩百期,除小型的例常雅集外,也先後舉辦過多次大型的全國性詩人雅集勝會,奠定了其在南馬詩社史中的地位。此外,南洲詩社延續傳統漢詩詩社的文化理念,強調詩、書、畫並重,曾開設書畫研習班及舉行書畫展覽,藉此為華文學校籌募基金,體現出一定的社會關懷精神。縱觀南洲詩社數十年積累的豐厚底蘊與寶貴經驗,其足以為本國漢詩詩社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蔴坡  南洲詩社  傳統漢詩  文化傳承

 

~~

 

本會何保豫老師論文《李廷輝學詩歷程及其早期詩風嬗變考辨》,收錄於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寶: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2019,頁161-180

 

【論文摘要】

李廷輝(1931- )是馬來亞霹靂州早期詩社——溟社(活動期為一九四零年代後期至一九六零年代後期)的代表詩人,其於1962年赴新加坡任職,後遂定居於彼至今。李氏早期的詩詞作品數量頗豐,多刊於溟社溟嚶三稿”,李氏於《溟嚶甲稿》作序,自述學詩歷程,經歷了“盛唐體”、“清季革命詩”、“魏晉體”與“中、晚唐體”四個階段。鄭子瑜為李氏《雞肋集》作序,認為李氏早期四個階段的詩風各具特色,激蕩與磨合,“顧已融會貫通,卓然自立”。鄭序之說頗具啟發意義。本文將以李廷輝早期(1947-1966)的詩詞作品作為研究對象,辨析其學詩歷程與創作分期的具體內容,以及 期詩風嬗變的時代因素,期以展示早期馬華漢詩發展與文人結社的情況。

 

關鍵詞:李廷輝  學詩歷程  早期  詩風嬗變

 

~~

 

本會余曆雄老師論文《徐持慶〈翦茗墨痕〉旅遊詩用典論析》,收錄於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寶: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2019,頁181-200

 

【論文摘要】

徐持慶1940- ),霹靂州保人,幼承庭訓,熟讀中華典籍,尤善舊體詩詞。及長筆耕尤勤,揮灑兩千餘首,先後精選編為《敲夢軒詩稿》三輯。近又出版新著《翦茗墨痕》,選詩五百餘首,分作十五類,興觀群怨,梨棗自玩,不拘一格,稱譽馬新詩壇學界。《翦茗墨痕》收錄旅遊詩一百零九首,自“偶題鴻爪愧言詩,急就蕪章乏巧思”。因乘遊興而作,遊罷而成,歸來不復補筆即景用典,無心而真心,尤見作者的詩情雅意與才學功夫;然而,詩壇學界對於徐氏的作詩用典亦有討論與爭議,間有褒貶,值得予以關注。本文著意於《翦茗墨痕》旅遊詩用典的諸項表現手法,擬以條陳歸類,考辨用典之所由,論析情志之所寄,以見初心

 

關鍵詞:旅遊詩  作詩用典  敘景  抒懷  書寫自我

漢詩與區域文學:第三屆東亞漢詩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97

余曆雄、蕭婷憶 主編

馬來西亞漢學研究會 出版

ISBN  978-967-14857-2-9

 

 

會網站小組撰稿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