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聯辦
第二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
發佈日期:2013.04.16
繼南方學院中文系於去年倡辦第一屆研討會之後,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生協會於2005年9月17日、18日假吉隆坡Ancasa Hotel聯辦“第二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邀請研討會倡辦人鄭良樹教授擔任主題演講嘉賓,十九位來自國內各大專院校與文化單位的研究者發表論文,以及百餘位學術愛好者出席,場面隆重,踵事增華,可說是新世紀以來較具規模的漢學研討會。
馬大中文系畢業生協會主席拿督斯里陳廣才致開幕詞時稱,“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是由鄭良樹教授發起創設,是一個專為本土大專院校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的平台。從兩屆研討會的論文發表者來看,清一色都是本國的漢學研究者,這就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本土學者是有能力撐起一片屬於馬來西亞漢學的天空。漢學研究的領域博大精深,需要眾人分途努力,才能見到成績。我衷心希望各大專中文系的資深學者能夠積極扶掖後進,引導年輕的一代走進漢學殿堂進行探索,開創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最近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本國華裔青年已在國內大專或國外高校完成中文研究的高等學位,他們有的已在國內大專中文系任教,學術表現特出,這是十分可喜的好事。我滿懷地期待,國內的老中青學者們能夠善用“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這個平台,交流心得,互相激勵,以求取驕人的成績。
第二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嘉賓與論文發表人大合照。坐者左起:鄔拜德拉、蘇慶華、陳徽治、陳廣才部長、鄭良樹教授、林水檺、王介英。
大會主題演講嘉賓鄭良樹教授的講題是“物為我用——論學術研究的客觀和主觀”。鄭良樹教授說,學術研究貴在客觀,堅持理性主義,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和可靠的答案,但是我們在從事人文科學研究時,卻經常面對“感情用事”的困擾。“感情用事”有時是個人的,有時是學派的,有時是時代的;“感情”雖然不相同,但是當其氾濫時,卻會貽害學術,影響深遠。
鄭良樹教授舉例說,《春秋》三傳的作者對於“孔子作《春秋》”的說法還不十分肯定,有時採取不同程度的暗示手法,或以推論的口吻,或以猶疑的語氣,大概這個時期“孔子作《春秋》”的說法還在醞釀之中,尚未完全形成。但是,較晚出的孟子卻很明確、很肯定、斬釘截鐵地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如果我們審視孟子的學說及其對孔子事迹的推崇,孟子“孔子作《春秋》”之說的思想性、情感性,超過了它的真實性、理智性;儘管後人並不完全相信孟子“孔子作《春秋》”之說,但孟子是完全相信這件事的。這就是孟子個人的“感情用事”,使得這一項學術課題未經謹慎論證就成了定案。
鄭良樹教授說,《老子》第三十七章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漢代以後的王本、傅本及其他通行本都與此相同,文字上沒有差別;但是,漢初的帛書甲、乙本都只作“道恒無名”,沒有“而無不為”四字,時代更早的郭店楚簡甲本也只作“道恒無為也”,也沒有“而無不為”四字。根據這些較早的出土文獻,可知《老子》只講“無為”,從來不講“無為而無不為”;至於“無為而無不為”之說,是戰國末年衍自《老子》思想的另一個學派,對《老子》思想進行改造,另作詮釋,甚至是曲解歪說。這就是學派的“感情用事”,如果後人不察,就會對歷史產生誤解了。
鄭良樹教授又列舉兩部不同地區出版的“中國歷史”(臺北陳致平《中華通史》與北京劉澤華等《中國古代史》)的上古史撰述進行對照:前者是史前資料的敘述、描寫及說明,其所展現的“歷史文化”則由讀者自行建構;後者則是早有一股支配思想,將“原始化石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套進“公社”演進史,而實際上的史前史發展是否如此呢?再如後者將夏、商、周解釋為奴隸社會,是奴隸與奴隸主兩大階級的對立和鬥爭的歷史,歷史上的一些騷動及動亂都被解釋為“奴隸起義”、“農民起義”。後者這樣的“解釋”,就是一個時代的所有人的“感情用事”,是集體地、有計劃地,而且絕大部份的人都不加思考地“感情用事”。
鄭良樹教授說,站在今天的學術研究角度,一個舊的時代已經過去,一個嶄新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的研究者、史學家們應該拋棄“物為我用,學術專橫,主觀盡顯”的舊感情,卸下有色的眼鏡,還我學術尊嚴,用客觀的、理性的史筆,重新撰寫歷史。
本屆研討會得到國內大專院校漢學研究者的積極支持與響應,包括來自馬來亞大學(潘碧華、陳湘琳、謝川成)、拉曼大學(林水檺、許文榮、余曆雄、嚴家建、黃文斌、黃文青、張依蘋、何曉薇)、新紀元學院(鄭文泉、伍燕翎、張惠思、葉漢倫)、韓江學院(陳華婷)、師訓學院(黃先炳)、華社研究中心(文平強)與南京大學博士生(王德龍)等十九位老師發表論文,內容涵括古典文學、思想哲學、文獻與史學等領域。論文發表人與題目如下:
文學組
·林水檺:中國傳統講史小說戰爭場面的呈現模式
·許文榮:審美烏托邦的構建和拆解:論大觀園與梁山泊的場景美學
·伍燕翎:“天地間自然之美,何必胭脂涂牡丹也?”:論馮夢龍“三言”的文學實踐
·陳華婷:園林作為才子佳人小說故事場景的意蘊與功能
·張惠思:徘徊于“情多”與“情盡”之間:從湯顯祖後二夢與晚年詩作論其人生態度及其轉折
·陳湘琳:記憶的場景:洛陽在歐陽修文學中的象征意義
·潘碧華:東坡詞的女性關照
·張依蘋:從晚明小品到現代散文:淺釋中國散文古今體式里的“人的文學”
思想哲學組
·黃文斌:論莊子《大宗師》裏的心靈境界與修養工夫
·謝川成:從義理分析到文明治療:《論語》研究的方法簡論
·鄭文泉:論荀子對禮的生物學自然主義之闡釋與涵意
·嚴家建:淺析唐代道教義理中的“道生萬物”命題
·王德龍:儒家之重“學”及其現代意義
史學組
·文平強:古代中國、日本及朝鮮的地方命名與空間組織
·余曆雄:韓愈《平淮西碑》與“國史之文”之辨析
·黃先炳:《高僧傳》與《出三藏記集》淵源考論
·何曉薇:茆泮林與《十種古逸書古孝子傳》
·黃文青:雅俗共賞的市隱文化:略論晚明知識分子的歸隱意識
·葉漢倫:史德與文德:論章學誠對學者心術與文史結合的觀點
根據與會學者的觀察與討論,本屆研討會的論文發表和出席者人數,以及現場提問交流的情況皆較第一屆踴躍,其中原因應是吉隆坡一帶的大專院校中文系為此研討會提供了不少的參與者來源,當中尤以拉曼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人數為最。除此之外,近三年來拉曼大學中文系逐步完成了學術人員的編制,陣容日益鼎盛,儼然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中文系,本屆即有八位教師參加研討會,獨佔大會四成以上的論文發表者名額,論題涵括漢學研究的各個領域,確見這是具有專業深度的師資力量。倘若繼此以往,持之以恆,拉曼大學中文系日後將是國內漢學研究的大本營,為本國學界積澱著厚重的學術篇章。
漢研會籌備處撰稿 2013.04.16